华语电影的国际之路

BBTI论文网2018-06-08

摘要: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越来越多的华语电影崭露头角,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似乎成为华语电影走向国际的最佳途径。考察1990年以来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或提名的华语电.

摘要: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越来越多的华语电影崭露头角,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似乎成为华语电影走向国际的最佳途径。考察1990年以来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或提名的华语电影,可以探究其规律,提出其展望。   关键词:华语电影国际化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   1935年,由蔡楚生编导的影片《渔光曲》在苏联举办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上获得了荣誉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从此也拉开了华语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漫漫“获奖路”。本文以1990年以来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和提名最佳影片的华语电影作品为主要考察对象,探寻华语电影在国际之路上的成果与发展。   一、建构中的东方影像   纵观90年代以来在欧洲三大国际A类电影节上获奖和提名的华语电影作品,可以发现这些华语电影都致力于为观众,特别是西方观众呈现出一个异域风味浓厚,奇观效果明显的东方世界。   (一)历史背景中的东方影像   在早期获奖、提名的华语电影中,历史背景下东方世界格外受青睐,这些电影主要以下特点:   1.风起云涌的武侠世界   蜻蜓点水般的“水上漂”、行云流水般的招式、叹为观止的武侠动作等都使华语武侠电影蒙上一层神秘又充满魅力的面纱,功夫武侠片作为中国特有的类型片,一直以来,都受到海内外观众的期待与喜爱。如电影《英雄》(张艺谋,2003),诗意化的打斗动作、壮观的战争场面无疑为观众奉上一场视觉盛宴。还有不容忽视的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卧虎藏龙》(李安,2001),就为观众打造了一个神奇的东方武侠世界。   2.特殊历史的重新审视   由于我国特殊时期的历史,其实给电影提供了大量的表现空间,这一类历史题材的影片也广受欢迎。有表现抗日战争方面的电影,例如《鬼子来了》(姜文,2000),它突破了一贯的表现手法,解构了战争的严肃性,用一种戏谑地方式呈现出来。《色·戒》(李安,银价网,2007)摘得了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金狮奖,它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它将国共内战的厚重历史寄于个人情感,着重表现战争背景下的人伦情感,以人性为表现对象。除此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变现文革历史的影片,例如《霸王别姬》(陈凯歌,1993)、《活着》(张艺谋,1994)、《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1994)、《青红》(王小帅,2005)、《孔雀》(顾长卫,2005)等,这些电影所表现特殊年代的愚昧荒诞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猎奇快感。   3.异域历史的奇观化呈现   考察90年代以来主要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华语電影,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获奖作品,不难发现,诸多电影都倾向于表现一个奇观化的东方空间。例如《菊豆》(张艺谋,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1991)、《海上花》(侯孝贤,1998)等作品中,都弥漫着浓郁的东方气息。无论是中国大陆导演还是台湾导演都无所不用其极地展示出一个陌生化十足的东方世界。在张艺谋的“红色三部曲”中,中国的西北乡村充满了野性和粗犷的美,大肆渲染的红色让西北农村架构在一个平行的时空里。侯孝贤获得第51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的电影《海上花》将目光聚焦于老上海妓院,大量的封闭空间里充斥着满满的中国元素。   (二)现代背景中的东方影像   在愈来愈多获奖和提名的华语电影中,微观个体生命的关照日益成为电影表现的热点。这些电影抑或将人物命运寄于整体的历史背景中去表现,抑或表现人物隐秘细腻的情感生活。   1.底层社会人物的关照   除了历史题材的宏大叙事,越来越多的电影也将目光投射到小人物身上。例如在《秋菊打官司》(张艺谋,1992)中,导演不再刻意地追求一种视觉的仪式化,转而表现小人物的生活。《有话好好说》(张艺谋,1997)表现了小市民的幽默,《一个都不能少》(张艺谋,1999)以半纪实的手法锁定农村教育事业,更具人文关怀。到了第六代导演,由于资金和艺术追求等各方面问题,边缘人物、底层叙事更是其显著特点。贾樟柯的《三峡好人》(2006)获得了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金狮奖。电影以三峡拆迁为大背景,呈现出一个时代的变迁,不仅获得国内外业界的肯定,也获得学界的深入探究。   2.现代青年普遍的迷茫   现代青年普遍的迷茫不只是华语电影中特有的表现题材,在全球范围内,很多电影都表现了这一母题。例如英国著名导演丹尼博伊尔的《猜火车》,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发条橙》等,都呈现出年轻一代的迷茫。   《千禧曼波》(侯孝贤,2001)着重表现的是台湾青年从老家来到城市的种种纠葛和迷茫。获得第50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的《春光乍泄》(王家卫,1997)就用十分个人化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同性之间隐晦私密的情感。还有《你那边几点》(蔡明亮,2001)、《美丽时光》(张作骥,2002)、《2046》(王家卫,2006)等电影表现的都是类似的母题。   3.纪实性的电影题材   纪实性题材也会受到国际电影节评委的青睐。《一个都不能少》、《天注定》(贾樟柯,2013)以及《白日焰火》(刁亦男,2014)都是根据真实事件为题材改编而来的电影。现实题材影片是韩国电影的崛起之路,对于中国电影实属一个不错的借鉴和参考。不仅可以在国际赚得口碑,在院线也能赢得良好的票房。   二、华语电影的国际之路   无论是历史背景下还是现代空间下,华语电影在国际上的艺术之路还是一条有待挖掘的艰难之路。   (一)重构中国电影的现代书写   1.传递现代的正确价值观   “好莱坞大片”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不仅由于其精良的制作,更和它所传达出的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可以打破地域间因文化不同造成的隔阂。在“冲奥”路上败北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纠其根源,由于所传递出的对待生命不平等的内核导致了失利于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妓女们认为,面对日本侵略者残忍的强暴行为,她们是职业的,女学生们是非职业的。”①西方媒体批评这是张艺谋最糟糕的电影,每一个生命都做了无意义的牺牲,只为换来廉价的眼泪。
你可能喜欢的:
猜你喜欢